@@@@在《打造天际线》中,杰森·巴尔带领读者了解了纽约市的详细历史。@@@@这本书结合了地质学、历史学、经济学和大量的数据,解释了企业集群会发展到哪里,以及工人和公司的早期决定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际线。@@@@《打造天际线》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历史部分,并且着重强调了纽约从1609年到1900年的殖民与发展;第二部分主要关于20世纪,是对纽约城市发展的不同方面进行评论的章节汇编。@@@@随着后面的章节结合了巴尔一些相关研究论文的内容,这本书的两部分在基调和条理上稍微有所改变。@@@@@@@@巴尔在第一章一开始就带领读者乘坐 "直升机时光机"--引人入胜地记录了1609年从空中俯瞰的纽约景色。@@@@然后,他转向城市的地下步行之旅,指出地下岩石和水的位置,然后带读者回到地面。@@@@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溢于言表,他描述了关于19世纪初副总统亚伦-伯尔在纽约住宅置的各种趣事,以及关于这座城市的一些传说。@@@@@@@@第二章和第三章将读者来到内战时期(1861-,第二章重点介绍土地的早期开发,以及于1811年完成的电网系统。@@@@第三章重点介绍了内战前的土地使用情况。@@@@这两章内容丰富,调查深入,为书中后面的经济分析奠定了基础。@@@@我希望巴尔能进一步阐述他的主张,比如现存的廉租房影响到某些地区的摩天大楼建造,因为“有可能摩天大楼开发商对于进行必要的“棚户区清退”并不感兴趣'。@@@@在书的后面,巴尔声称基岩的深度对开发商来说不是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地基成本只占开发成本的一小部分。@@@@初看这部分时,棚户区为何不清退写得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比之下,地基建造更贵反而不受限制。@@@@@@@@第四章集中讨论了19世纪末的移民以及社区和公寓的位置。@@@@巴尔表明有四个主要的移民者居住地,并从该地区可用的设施方面分析了它们的位置。@@@@这些居住地大多位于最不值钱的土地上,在位于滨水区的工业和中央公园边上的富人区之间。@@@@@@@@本书的第二部分开篇讨论摩天大楼高度中暗含的经济学问题。@@@@在第五章中,巴尔区分了工程高度、经济高度和开发商高度--其中工程高度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可以安全建造的最高建筑,经济高度是指从社会角度来看最高效的高度,而开发商高度是指开发商选择的实际高度,使投资回报最大化。@@@@@@@@第五章对导致摩天大楼建设的技术进步展开了有趣的讨论。@@@@例如,铁和钢骨架的引入使得厚重的承重墙不再重要,扩大了建筑物的可用面积,增加了窗户的使用,提供了自然光。@@@@第六章接着介绍了整个20世纪建筑高度的数据,使用回归分析来 "预测 "建筑结构。@@@@尽管该章节基于的研究论文没有那么学术,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还是太专业了。@@@@@@@@第七章讨论了 "基岩神话",即假设纽约市中心和中城之间没有接近地表的基岩,是这两个城市中心之间没有建造摩天大楼的原因。@@@@相反,巴尔认为,虽然较深的基岩确实增加了地基成本,但这些成本既没有高到令人望而却步,与建造摩天大楼的总体成本相比也不高。@@@@这一章中我最喜欢的是巴尔对地基实际建造方式的讨论。@@@@他描述了沉箱的使用,它使工人能够向下挖掘相当长的距离,通常低于地下水位,直到他们到达基岩。@@@@巴尔全面的技术历史不仅讨论了沉箱如何运作,同时提到了会涉及到的风险。@@@@虽然这一章参考了实证研究论文,读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第八章和第九章主要介绍了中城的诞生和20世纪20年代的建筑热潮。@@@@第八章包含了冗长的城市经济原理讨论,对于那些只对纽约这座城市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有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然而,这些内容很适合学习城市经济学的本科生。@@@@在下一章中,巴尔解释了对20世纪20年代建筑热潮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繁荣,第二个是融资。@@@@他使用数据来评估这两种解释的可行性,并发现供应和需求因素解释了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发展;他认为,尽管低息贷款促使了这一热潮,但也不是首要因素。@@@@@@@@在最后一章(第十章),巴尔讨论了他的另一篇实证论文,对19世纪中期至今的曼哈顿土地价值进行了估算。@@@@有关估价的数据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巴尔都在评估“摩天大楼到底是高价地皮的诱因还是其带来的后果”。@@@@他发现,土地价值的调整预测着未来的建筑高度,但反过来却不是如此。@@@@本书以后记作为结尾,在后记中,巴尔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并为纽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