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让人们用不同的语言交流的技术,曾经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现在已经出现在现实中了。@@@@但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亚历克斯·韦贝尔告诉我,噪音是人工语音翻译必须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设备或许能够识别实验室或会议室里的语音,但当我在办公室,和当时在日本京都站的韦贝尔教授对话时,人工语音翻译就难以应对他周围的背景噪音。@@@@我努力用英语跟上他的节奏,糟糕的电话线路提醒我,我们相距近1万公里——即使双方像我们俩一样,说同种语言(上面例子中两人说的应该都是英语),这么远的距离仍然会阻碍交流。@@@@未来还没来,如果到了未来,威贝尔可能就能更舒适地使用他的母语德语,而我能同时听到他说的话被转化成英语。@@@@@@@@韦贝尔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担任计算机科学教授,他和他的同事们讲课时,已经可以用德语,学生们可以通过电子翻译器听到对应的英语。@@@@该系统生成学生可以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上阅读的文本,所以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字幕。@@@@演讲者说话清晰,没有背景闲聊的声音干扰主讲人的声音,并且每年讲的内容大致相同能够有助于这些电子翻译器完成翻译。@@@@[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指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的一所理工学院,是德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理工学院之一。(再次说明前面威贝尔的母语是德育)]@@@@人工语音翻译的想法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1979年,道格拉斯·亚当斯出版了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其中有一种生命体叫“巴别鱼”,把它放在耳朵里,听者就能听懂宇宙中的任何语言。@@@@这种鱼代表了一种技术爱好者长久梦寐以求的工具,只是当时现实未能实现,就像足够扁平可以挂在墙上的电视一样:我们曾经只能梦想拥有的东西,现在已经司空见惯。@@@@如今,得益于人工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进步,看起来像巴别鱼原型一样的设备登场了。@@@@@@@@然而,目前,它们似乎被视为吸引眼球的新奇事物,而不是朝着韦贝尔所说的“建立一个语言透明的社会”迈出的一步。@@@@ 它们往往现在用于家用设备,还有酒店入住的应用程序,例如,提供了代替说旅行者英语的一种切实选择。@@@@ 这种翻译器的社会功能会比其效能更加重要。@@@@ 然而,韦弗利实验室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长安德鲁•奥乔亚说,“专业人士在谈话中不太能保持耐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韦弗利现在正在准备(语音翻译)专业应用的新型号,这需要在语音识别、翻译准确性和交付翻译语音的速度方面进行性能提升。@@@@[注:非英语国家旅行者到英语国家旅行时,所进行的简单交流英语,如点餐等简单的对话]@@@@为了进行对话,说话的双方都需要在耳朵里戴上一种叫做Pilot(翻译耳机)的设备。@@@@奥乔亚说:“我们发现人们可能不会喜欢与陌生人共用一个耳机。@@@@”这不是完全意料不到。@@@@如果耳机翻译变得足够普遍,普及到大家耳朵可能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翻译耳机,这个问题(大家不想共用耳机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多快发生,很大程度上可能不取决于耳机本身,而是取决于总体上语音控制设备和人工翻译的普及程度。@@@@@@@@韦贝尔强调了某些亚洲国家的重要性,并指出语音翻译在日本等拥有一系列系统的国家已经真正发展起来了。@@@@不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翻译系统应该是同步的,就像在电视上播放外国政治家的采访时,翻译人员的声音会同时出现,覆盖在被采访者的声音之上,而不是片段式的,迫使发言者每隔几句话就停下来等翻译。@@@@语音翻译系统需要能离线工作,因为在一些情况下可能连不上网,同时还需要解决在云端积累(存储)、并被发送到服务器进行处理的私人谈话数据量的担忧。@@@@@@@@系统不仅需要应对噪音等物理挑战,还需要具有社会意识,要能以合适的方式称呼人们。@@@@例如,一些文化传统要求对学术地位给予严肃尊重,出于礼貌应该尊重这个点。@@@@对礼节敏感的人工翻译可以减轻人们了解这些不同文化规范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可能有助于保存当地习俗,减缓国际英语相关的习惯的传播,比如国际英语喜欢直呼其名。@@@@@@@@不过,教授和其他专业人士不会把语言理解“外包”给软件来干。@@@@如果技术成熟到人工语音翻译天衣无缝,无处不在,实际上会增加语言技能的价值。@@@@尽管人工语音翻译影响可能克服移民后几代人之间经常出现的语言障碍,让孩子和他们的祖父母没有共同的语言,但是它是否会帮助人们开展家庭生活或人际关系还有待商榷。@@@@@@@@然而,不管人工语音翻译被用于什么用途,它永远不会像人们真正的语言能力那样好。@@@@即使语音变形技术模拟了说话人的声音,他们的嘴唇运动(说话人本土语言和翻译出来的语言的唇部动作)也对不上,看起来就像配音电影。@@@@这种对比将强调共通语言,以及学习这些语言的价值。@@@@共享一种语言可以促进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就像国际科学家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他们的前辈(上一代科学家们)使用拉丁语。@@@@虽然对通用语言的实际需求将会减少,但共享一种语言的社会价值将会持续存在。@@@@而且,软件永远无法代替语言知识能进行的微妙/不易察觉但至关重要的理解。@@@@[社区意识:指个人对所属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社区成员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支持的感受][社区:古斯菲尔德(J. R. Gusfield)早在 1975 年就区分了“社区”(community)的两种主要用法,第一种是社区的区位和地理意义(territorial and geographical community),比如街坊、城镇和城市;另一种指涉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联结(relational community)。这也就是说,社区不仅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实体意 义的空间结构,也指称人际互动中的情感联系。实际上,当滕尼斯在 19 世纪末提出社区或 “共同体” 的概念时,是与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等观念组织起来的“冷冰冰”的机械合成体“社会”(society)相对的, 他认为社区成员应该具有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保持着精神上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