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是一种芳香的香料,原产于印度次大陆的樟属肉桂树的内皮。@@@@它在圣经时代被人们所知,在圣经的几本著作中都提到过,它既是一种与油混合的原料,用于涂抹身体,也象征着恋人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在古罗马,参加葬礼的悼念者会燃烧肉桂,创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香味。@@@@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香料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食品和饮料的添加剂。@@@@在中世纪,能买得起香料的欧洲人用它来调味食物,尤其是肉类,并用他们购买异域东方之国的昂贵调味品的能力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宴会上,主人会给客人们一个盛有各种香料的盘子,作为他或她自由支配财富的象征。@@@@据报道,肉桂也有保健功效,被认为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不良。@@@@近中世纪末期,欧洲中产阶级开始渴望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对香料的消费。@@@@这导致了对肉桂和其他香料的需求增长。@@@@当时,肉桂由阿拉伯商人运输,他们严密向潜在竞争对手保守香料来源的秘密。@@@@他们从生长地印度获得肉桂,用骆驼驮运通过陆路到达地中海。@@@@当他们到达亚历山大港时,旅程结束。@@@@欧洲商人航行到那里购买了他们的肉桂,然后带回了威尼斯。@@@@然后,这个香料从这个伟大的贸易城市进入欧洲各地的市场。@@@@因为这种陆路贸易路线只允许少量的香料进入欧洲,同时因为威尼斯实际上垄断了这个贸易,所以威尼斯人可以把肉桂的价格定得极高。@@@@这样的价格加上不断增长的需求,促使渴望加入香料贸易的欧洲人去寻找到亚洲的新路线。@@@@为了追求肉桂市场所带来的高额利润,葡萄牙商人于15世纪末来到了印度洋的锡兰岛。@@@@在欧洲人到达岛上之前,国家已经组织了肉桂的种植。@@@@属于被称为撒拉嘎玛这一族群的人们,在潮湿的树皮更柔软的雨季会剥下肉桂幼芽的树皮。@@@@在剥皮过程中,他们将树皮弯曲成“棒”状,直到今天这个香料形状仍然是如此。@@@@然后,撒拉嘎玛族人把成品交给国王作为一种贡品。@@@@当葡萄牙人到达时,由于他们需要显著增加产量,因此奴役了许多锡兰土著居民的其他成员,迫使他们加入肉桂的收割工作。@@@@1518年,葡萄牙人在锡兰建造了一座堡垒,使他们得以保护该岛,从而帮助他们垄断了肉桂贸易,并创造了高额的利润。@@@@例如,在16世纪晚期,他们在从锡兰到印度的八天运送肉桂的旅程中获得了十倍的利润。@@@@当荷兰人在17世纪初到达亚洲南部海岸时,他们着眼于取代葡萄牙人成为肉桂之王的地位上。@@@@荷兰与锡兰的内陆王国康提结盟。@@@@作为大象和肉桂的报酬,他们保护了当地的国王不受葡萄牙人的侵犯。@@@@截止到1640年,荷兰人打破了葡萄牙150年的垄断,充斥并占领了他们的工厂。@@@@到1658年,他们将葡萄牙人从岛上永久驱逐出境,从而控制了利润丰厚的肉桂贸易。@@@@为了保护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荷兰人,就像他们之前的葡萄牙人一样,严苛地对待着当地居民。@@@@由于需要提高产量,满足欧洲日益增长的对肉桂的需求,荷兰人开始改变锡兰人的收割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肉桂树的供应由于有频繁地剥皮几乎耗尽。@@@@最终,荷兰人开始种植他们自己的肉桂树,以补充可用的野生树木数量的减少。@@@@之后在1796年,英国人到达锡兰,取代了荷兰人对肉桂垄断的控制。@@@@到19世纪中叶,在一个更加低质的香料被欧洲人的口味所接纳后,肉桂的年产量达到了1000吨。@@@@在那时,在印度洋的其他地区以及西印度群岛、巴西和圭亚那都开始了肉桂的种植。@@@@不仅是肉桂的垄断变得不可能,而且香料贸易整体上的经济潜力正在减弱,之后,最终被咖啡、茶、巧克力和糖贸易的兴起所取代。